栏目分类
明武宗无子去世后,为何继位的是堂弟嘉靖,而不是其他叔叔?_朱厚熜_杨廷和_兴王
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0:55    点击次数:98

正德十六年,明武宗朱厚照因病去世,未留下子嗣。由此,他的堂弟朱厚熜继承了皇位,成为嘉靖皇帝。然而,在杨廷和为明武宗草拟传位遗诏时,发生了一个小小的疏漏,正是这个疏忽,引发了后来的大礼议事件,且其波澜几乎延续了整整三年,余波甚至波及了数十年。杨廷和因此不得不告老还乡,且未能享受应有的退休待遇,反而被削职为民。而明武宗的生母张太后,也因这个事件被嘉靖皇帝深深嫌恶,晚年孤寂凄凉。

大礼议的争议核心,集中在嘉靖皇帝的继位问题上。嘉靖是否应继位,一直是杨廷和与其他支持嘉靖者之间激烈争论的焦点。虽然杨廷和与张太后在当时选定了兴王嗣子朱厚熜为皇位继承人,但他们未能及时明确朱厚熜继位的合理性,结果这无形中成为了他们的一个大失误,为他们自己埋下了隐患。

在明武宗去世后,明朝众多王爷和宗室成员中,究竟为何是朱厚熜继位呢?如果我们摒弃所有的宫廷权谋,只根据明朝的继承法则来分析,我们会发现,在明武宗无子而死后,继承权第一顺位的确是兴王的嗣子朱厚熜。明朝的祖训里,朱元璋不仅规定了皇子与父母的称谓,还有着许多与朝政相关的具体条款,内容详尽且明确。

展开剩余77%

皇位继承是其中最为关键的条文之一,明朝的祖训中明确规定:若朝廷无皇子,则应由兄弟继位,且必须由嫡母所生的子嗣继承。这就意味着,在明武宗无子去世的情况下,继位应由其弟,且是嫡出弟弟中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来担任。但由于明武宗是明孝宗唯一的儿子,没有兄弟可继位,因此只得进一步向上寻找,选定明孝宗的兄弟中年长者。

明孝宗的弟弟中,年纪最长的是四弟兴王,而兴王去世后,其嫡长子朱厚熜便成为了第一顺位的继承人。而其他诸如益王等活着的亲王,虽然年龄较大,经验丰富,但根据祖训,他们并非最直接的继承人。因此,尽管有争议,朱厚熜依旧是继位的合法人选。

杨廷和对此非常清楚,因此在为明武宗起草遗诏时,他特意写下了“伦序当立”四字,暗示继位应遵循既定的继承次序。尽管如此,在权力斗争中,所谓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并不总能确保继位成功。例如,在李世民时期,尽管他曾宣称若太子去世会立太孙,但实际上,李承乾被废后,李世民并没有立李承乾的儿子,而是选择了其他儿子李治。

如果杨廷和与张太后真的决定越过兴王一脉,直接选益王为继位人选,那么年仅15岁且远在安陆的朱厚熜,显然无法对抗这一决定。然而,他们并没有选择过继,而是选择了朱厚熜。表面上,朱厚熜是兴王嫡长子,而实际上,背后还有着深刻的权力博弈。朱厚熜的处境可谓是非常微妙:年仅13岁时,父亲兴王就去世,但朝廷并未及时册封他为兴王,而是拖延了整整两年,这使得他在当时的朝廷中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力。再加上他母亲出身较低,无法为他提供足够的支持,朱厚熜当时不过是一个孤立无援、势单力薄的少年,显然是一个便于控制的角色。

与之相比,益王年事已高,且早已在其封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若益王继位,势必会大权独揽,根本不容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人发言。为了避免这种局面,杨廷和及张太后更倾向于选择朱厚熜这一看似容易操控的年轻皇帝。

杨廷和在心中理想的皇帝形象,是像明孝宗那样性情温和、听从文官意见的帝王。明武宗的个性过于刚烈,令杨廷和常感头痛,因此在他看来,选出一个像明孝宗一样顺从的皇帝,对内阁的权力结构更有利。事实上,当朱厚熜继位后,杨廷和还主动提议将年号定为“绍治”,以延续明孝宗的治国风范,这足以体现杨廷和对于未来皇帝的期待。

因此,虽然朱厚熜的继位名正言顺,杨廷和依然选择利用自己的权力影响了这个过程,试图通过控制年纪尚轻且毫无政治根基的朱厚熜,进一步实现自己的野心。然而,他并未预料到,朱厚熜并非如他所想的那样容易控制,聪慧的年轻皇帝最终不仅自己逐渐掌握了权力,还深刻影响了明朝政治的走向。

因此,从这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细节来看,朱厚熜的继位并非仅仅是由于“名分”上的继承权,而是一个由政治算计、权力博弈和深刻权谋所交织而成的结果。即使历史早已给出了第一顺位继承人的答案,权力的游戏却从来不只凭借书面的规则。

发布于:天津市